仙人掌吃起来是什么味道?一点也不扎嘴
仙人掌可以吃吗?
仙人掌原产于南美洲和北美洲等区域,主要生长在沙漠、岛屿等环境。目前全世界有 2000 多种仙人掌,其中一些种类是可以食用的,比如米邦塔仙人掌、梨果仙人掌等。那仙人掌的哪些部位能吃呢?
一般来说,人们常吃的是仙人掌的肉质茎。仙人掌的茎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比如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膳食纤维等。新鲜的仙人掌通过煎、炒、凉拌等方式烹饪后,口感脆爽,味道清甜,因此在墨西哥等国家,仙人掌很受人们的喜爱。
而且,仙人掌的含水量很高,还可以被加工成饮料,或者将仙人掌的浆汁添加到面粉中,制成面包、饼干等面点。
除了茎,还有一些仙人掌的果实也可以食用。仙人掌果实同样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吃起来酸甜爽口。
章鱼的墨汁
能用来写字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使用的墨水之一是碳素墨水。碳素墨水的主要色料为炭黑,而炭黑的主要成分是碳。因为碳的性质比较稳定,制成的墨水不易褪色,所以用碳素墨水书写的字迹能较长久地保存下来。
不同的墨水由于成分存在差异,性质也有所不同。
而章鱼以及墨鱼、鱿鱼体内的墨汁主要由黑色素、蛋白多糖复合体等物质组成。在过去,人们的确会利用这些动物的墨汁来书写。不过,它们的墨汁很容易被氧化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字迹就会慢慢变淡,甚至消失,因此现在一般很少用作写字的墨水。
但是,因为这些墨汁里含有氨基酸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所以虽然不再用来写字,但可以当作烹饪材料,制作成墨汁意大利面、墨汁面包等。
AI能理解人类情绪了?
最近,一家名为“Hume AI”的人工智能公司发布了一款专注于语音交流的智能聊天机器人——EmpatHic Voice Interface(EVI)。
Hume AI 公司首先建立了目前全球最大、最多样化的人类情感表达数据库——移情大语言模型(eLLM),然后以移情大语言模型为基础研发了 EVI。EVI 能够通过分析人类语音中的各种细节,如口音、语气、语调、拟声词、节奏、停顿等,来理解人类的情绪和情感,因而被誉为“全球首个具有情商的对话式 AI”。
目前,EVI 已经能检测出 53 种不同的人类情绪,包括快乐、悲伤、愤怒、害怕等基本情绪,以及更微妙、更多维的“小情绪”,如钦佩、崇拜、沉迷、讽刺、羞耻等。它还能根据不同的情绪以类似人类的语调,在 0.7 秒内迅速作出应答。
此外,EVI 还能通过分析用户的语气,判断当前话题是否结束,避免出现与用户同时说话的尴尬状况。
“未来,我们将针对不同领域,开发出不同的聊天机器人,用于信息检索、数字陪伴、工作协助、医疗保健等,从而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帮助,”Hume AI 的创始人、首席科学家艾伦·科恩(Alan Cowen)说,“毕竟语音传达信息的速度比打字快 4 倍。”
香蕉的籽在哪里?
香蕉属于草本植物,我们平时吃的黄灿灿的香蕉是它们的果实,里面没有种子,也就是问题中提到的“籽”。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在过去,香蕉是有种子的,但数量偏多,也比较硬,人们觉得吃起来不太方便。于是,为了提高香蕉的口感,科学家通过杂交技术,培育出了没有种子的香蕉——香芽蕉(又叫“华蕉”)。目前,在超市或水果店里,香芽蕉也是最常见的香蕉品种之一。
不过,有时我们也会吃到果肉里含有很多小黑籽的香蕉,那其实是香蕉退化了的种子的种皮,即使拿来播种,也无法长出香蕉植株。
那没有了种子,香蕉又是如何被种植出来的呢?在农业生产上,除了播种种子,还可以利用植物的茎、根、叶等部位进行扦插繁殖,同样能够长出相应的植株。所以,香蕉的种植方式也是如此——通过香蕉的芽或地下茎进行繁殖。
植树可能加剧气候变暖?
树木可以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 (CO2),再通过光合作用,将这种温室气体转变为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因此,植树造林一直被认为是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策略。
随着气候问题日益严峻,许多人认为,尽可能多地种树能延缓地球气温上升的速度。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气候问题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加区分地植树造林甚至可能会加剧气候变暖。美国克拉克大学的一项新研究,为科学家评价植树的气候效益提供了一项新标准——地面反照率。
地面反照率是指从地表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辐射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之比,这个比值和地面覆盖物的颜色有关。比如,草原和雪地的颜色较浅,因此反照率更高——更多阳光会被反射回太空,从而使气温保持凉爽。而树木的颜色通常较深,和草原、雪地相比,会吸收更多阳光,从而导致局部温度升高。
科学家发现,在温带草原提高森林覆盖率,并不能有效延缓气候变暖。因为树木的反照率低于草原,集中种植的树木很容易造成局部气温升高,甚至能将树木通过碳吸收带来的降温效果全部抵消。而亚马孙平原和刚果盆地等地区的植被覆盖率较高,地表反照率较低,所以,在这些地区植树造林不易造成局部温度升高,还能提高树木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总量。
美国科学家苏珊·库克 - 巴顿(Susan Cook-Patton)认为,这项研究有利于我们今后能更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减缓气候变暖的效率。
男性和女性
在生病上有差别吗?
是的,医学家早已发现,生病也是男女有别的!比如,在某些癌症中,男性和女性的患者比例约为 2:1,而在膀胱癌、食道癌、喉癌等癌症中,男性和女性的患者比例甚至超过了 4:1。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男性和女性的患者比例则为 1:4。
最近,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高栋和同事发现,雄性激素可能是某些疾病的患病率存在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没错,男性和女性都会分泌雄性激素,只是男性体内雄性激素的水平更高。
高栋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雄性激素不仅可以影响不同器官的大小和功能,还会影响细胞的类型和数量,甚至能调控基因表达。比如,他们发现雄性激素会影响一种叫作“ILC2 细胞”的免疫细胞的形成,这种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紧密相关。
接下来,科学家还会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他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医生可以根据性别以及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制订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